汉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代码:050101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具备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3.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具有语言文字表达、人文知识普及和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具有扎实的汉语言功底,能够娴熟、得体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主干学科、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包括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部分。
古代汉语:本课程将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和后世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使学生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含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的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历史命运密切相关。以1949年为界,之前为现代部分,之后为当代部分。本课程内容包括对这近百年文学史中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等的描述、评介。
中国古代文学: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轮廓,系统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经典作品以及文学的风格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形式的演变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人文素质,最终有助于人格的养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服务。
外国文学:本课程侧重讲述外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线索、各时期的文学特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文化、政治、哲学、宗教、民族心理等对外国文学的影响。以史为经,以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典型作家作品为纬,阐明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学概论:本课程以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学现象为讨论对象,以古今中外相关的文学理论为知识背景,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类型、文学接受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
四、双语课程、研究性课程
双语课程:比较文学原理
研究性课程:西方文论、先秦诸子研究、女性文学研究
五、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
分 类 | 学 分 | 学 时 | 备 注 | |
必 修 | 理 论 | 118 | 1940 | 含实验学时8,上机学时(64),实践120学时。 |
实 验 | | | | |
实 践 | 28 | | | |
选 修 | 32 | | | |
毕业要求 | 1.本专业学生需修满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178学分,并取得自主发展计划要求的10学分(其中必须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模块中分别至少取得2个学分)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学分,方可毕业。 2.符合条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